日期:2021-09-29 10:25:26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貴州綠之城節能環保
0次
精準聚焦,完善農業分類補償制度
自2005年《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提出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以來,我國生態補償經歷了從建立、試點到健全再到深入的發展過程。生態經濟的溢出性導致保護者和利益者之間的利益調配成為經濟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推行退耕、休耕、停伐,使一些曾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農業行業和農民個體變成了“靠山養山、靠水養水”,發展不同程度受到限制。
在此背景下,《意見》提出要綜合考慮生態保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生態保護成效等因素確定補償水平,對不同要素的生態保護成本予以適度補償。同時,在對森林、草原、濕地等領域生態補償的基礎上,增加了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補償,及時對接長江流域等重點水域十年禁漁的新要求?!兑庖姟酚兄谶M一步明確生態補償的農業產業載體,細化生態補償的對象。
綜合布局,構建縱橫配合的補償體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我國廣袤鄉村中生態功能的差異性決定了生態補償的多維性?!兑庖姟诽岢?,各地方要實施縱橫結合的綜合補償制度。
在縱向補償方面,《意見》提出,結合中央財力狀況逐步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規模。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生態補償的資金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間全國財政安排生態環保資金約4.4萬億元。但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生態保護區域的基層市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市縣對中央和省的縱向轉移支付需求較高?!兑庖姟诽岢?,今后突出縱向補償重點,對生態脆弱脫貧地區、原深度貧困地區等地繼續給予生態補償支持。2021年中央財政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預算約882億元,在加大力度的同時也重點向生態功能突出地區傾斜。同時,為了提高地方生態環保工作成效,《意見》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轉移支付分配標準,將補償資金與破壞生態環境相關產業相掛鉤,有效調動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農業發展相對滯后、農民收入普遍偏低地區的地方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驅動力和行動力。
在橫向補償方面,《意見》提出,鞏固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成果。鼓勵地方加快重點流域跨省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開展跨區域聯防聯治。近年來,我國在國家、區域、流域等尺度上的生態補償實踐取得較大進展,多地積極探索出跨行政區域的生態保護補償,如云南省與四川省、貴州省共同簽署的《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等,通過省、市、縣多層次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形成了橫向跨區域生態補償模式??紤]到城鄉之間、流域之間的生態功能流動具有方向性,生態補償區域聯動機制的深化將有效支撐補償資金流動與生態功能流動的對應,從而強化城市、下游生態受益方與鄉村、上游生態保護者的聯系。
市場聯動,拓展多元化補償渠道
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推進多元化補償,是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重點。目前我國生態補償資金90%以上來自各級政府財政資金,尤其主要來自中央政府財政資金。隨著生態補償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大,這一態勢將給政府財政帶來一定壓力,同時也不利于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兑庖姟诽岢?,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推進多元化補償。生態保護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要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通過發展綠色金融工具,運用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拓展農村市場化融資渠道,使鄉村生態與農業產業相結合、區域綠起來與農民富起來相結合、鄉鎮企業發展與生態治理相結合,促使生態保護成為投資和收益相對稱的經濟行為,激發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農業農村部門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立足實際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一是精準聚焦補償行業和補償對象,不斷完善農業生態治理補貼制度,圍繞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耕地保護等方面完善補償制度,加大對農民在耕地地力保護、耕地輪作休耕、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面的補貼力度,增強農民綠色生產動力。二是加大跨省市縣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力度,按照受益者付費的原則,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草原休牧禁牧的補貼力度,有效激勵大河上游農牧民保護鄉村生態環境。三是強化市場聯動機制,推動生態補償與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有機結合,立足各地特色優勢產業,促進農業綠色產品生產,加大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投入,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為核心,加快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轉變。